陕西省餐饮业商会网
Shaanxi Catering Association Network

文化榆阳 多元精彩

图片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地域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

榆阳是一块风水宝地。位居边陲要寒。几千年人文历史,孕盲了独特的驼城文化。这里既是中原农耕文化的延伸,又有塞外游牧文化的遗存;既有江南官宦文化的斑痕,又有老城文化的根脉。九边重镇,龙盘虎踞,形成了多元的文化特色。汉、满、蒙、匈奴、契丹、鲜卑等数十个民族先后在这里角逐征战。边塞文化、游牧文化、西夏文化、吴越文化、晋商文化、红色文化、西方文化等在这里与农耕文明交融,构成多姿多彩、五光十色的文化内涵。因此,对于榆阳的古街道、古城墙、四合院、民间故事、文学艺术、乡土风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挖掘整理,让无数仁人志士、专家学者有了更大的研究空间。他们热心文中研究。守护千年古城:他们挖掘榆阳历史,弘扬榆阳文化,助推着榆阳的文旅发展。


《陕西餐饮》:从榆林庄、榆林堡到榆林卫,再到榆林府,榆林古城如何从九边重镇成为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于一体的重要城市?
图片

榆林市榆阳区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在《图说榆林城》前言中介绍说:榆林古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榆林古城的前身为榆林庄,因区域政治军事影响,榆林庄功能作用不断强化。之后,榆林庄成为绥德卫所设的十八寨之一。

正统年间筑城,沿边修墩台、墙堡,逐渐成为边塞重地,城市形态实现历史性跨越。成化年间设榆林卫,之后延绥镇治移榆林卫,延绥镇也称榆林镇,形成一镇三路三十六堡的格局,榆林古城成为名副其实的九边重镇,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城内有镇、卫、路、城堡等多层级的管理机构与衙署。

作为九边重镇,加上特殊的区位等,被称“长城沿线,东有京畿,西有延绥”。重要性决定了榆林城墙规格很高,墙体高度甚至比北京的都高。西侧与南侧利用河流作为天然的护城河,再辅以逻城、瓮城等城防设施,使得城池易守难攻。清中期延绥地区行政制度改革,榆林古城成为榆林府、榆林县治所。之后在区域政治、军事影响下,经过初建中城、“三拓”及逻城修建,城市面积不断扩展,形态不断更新,清立国后,城市外部自然环境恶化,治沙成为地方官的重要任务,城市内部形态不断完善。城内新建了万佛楼和文昌阁,民国时又修建钟楼,与明时修建的鼓楼、凯歌楼和后称的新明楼合称为六楼骑街。城内商贾云集、政要往来,榆林成为延绥地区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于一体的重要城市。


图片

《陕西餐饮》:为促进榆林旅游发展,榆林市民间文化学者联合会和文化学者们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请做简单介绍?


图片


王刚(榆林市民间文化学者联合会会长):为凝聚专家学者合力,促进榆林文史研究,助推榆阳文化旅游的发展,十年来,本着让学子们拥有安心读书场所的初衷,荷风书苑“苑主”高飞投资打造的公益图书馆,传播慈善文化,惠及莘莘学子。书苑不仅创办了鸿蒙埙乐团,还持续多年举办荷风大讲堂、红楼书会、国学经典诵读、红楼梦音乐会、读书交流会、中华吟诵、慈善爱心服务、文化游学以及书法、绘画、茶艺、插花等培训,丰富了文化内涵,影响了一大批文化学者。

在此基础上,秉承“榆林人做榆林事”的初衷和原则,2019年成立了榆林市民间文化学者联合会。在联合会的感召下,李春元、贺智利、贾勇雄、郭新英、加建新、薛鹏程、王刚、高仲岗、呼立涛、席东芝等一大批本十文化学者,以明代延绥镇、清代榆林城、民国西北抗战大后方、红鱼陕北及“两点一存”为主题,办展览、出书籍、搞讲座、谋发展。以民间之力,聚众人之智,向政府建真言,为百姓鼓与呼,围绕文旅融合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是各类展览,影响久远。联合会先后承办了部分民间文化学者成果展、夫子庙过大年系列展览、青云山抗战后方展览馆、榆林古城展览馆、榆阳名人展览馆等。


图片


二是助推文化学者出版发行图书刊物、影视作品,成果丰硕。先后出刊《众说青云》《清代榆林府职官录》《大夏帝国》《历代典籍中的榆林》《榆林古塔图志》《图说榆林城》《图说榆林城》等书籍,与榆林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打造了《榆林古籍集粹》,榆林传媒中心制作的50集大型人文纪录片《榆林长城纪事》,联合会名誉会长李春元受邀担任历史顾问;协助李春元老师、何志铭导演拍摄的纪录片《榆中星火》,通过网络宣传、影片观看等诸多方式,登上了省电视台,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配合榆林市和榆阳区政府推动文旅事业快速发展中,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是打造一批经典活动,为榆阳文旅发展建言献策、甘当阶梯。2020年,由任美美带领团队为石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晋演大放异彩;2021年,为榆林城文旅量身打造了南门入城式、汉服礼仪展示等;2021年国庆节、2022年春节,承办了榆阳区文旅文广局的假日文化系列活动。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依然取得了轰动效应,提高了榆林旅游的美誉度;助推“中国·榆阳陕北美食地标城市”申报系列工作,倾力助推文旅发展;CCTV10“跟着书本去旅行”栏目在榆林录制节目,王刚、李春元、慕云舒、郭新英参与镇北台、易马城、古城大街录制;快手——马家女子与文旅局合作,邀请李春元、王刚沿大街直播介绍古城。
四是组织特聘学者以榆林学院教师的身份多人多批次到北京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国家冬书馆暨方志馆、国家典籍博物馆、沈阳档案馆等重要明清文史集中地搜集整理一手历史文献。积淀了一批历史文论,为文旅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联合会李春元、郭新英、薛鹏程、王刚等后志被榆阳区旅投聘请为顾问;针对古城更新、榆阳桥复建、榆阳寺复建、梅花楼景区打造,联合会学者积极建言献策,助推榆阳的发展建设。
弘扬传统文化,不负时代所托。团结各界仁人志士,开展系列公益文化活动,促进民间文化学者交流,在不断学习中提升自我,守护与拓展各民族共有的精神文化家园,推动榆林旅游业发展,提升榆林的社会历史地位,文化学者联合会责无旁贷。我们愿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为榆林文化旅游事业发展尽自己的力量,做出更大的成绩。


图片

《陕西餐饮》:长城文化是榆阳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为什么说,如果长城是一条巨龙,镇北台地段就是龙的心脏?


图片

榆阳区人大原副主任、榆林市长城学会会长段云飞:在《榆林长城文化》自序中介绍说:今天,长城的军事防御作用早已消失,然而两千多年的修造和使用历史,铸就了华夏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长城精神内涵和丰富的长城文化。长城的历史就是长城文化史。
修筑长城起初不是用来打仗,而是为了不打仗才修长城的。因此,以和为贵,不侵略、不扩张理念,是华夏民族修筑长城的初心。保持了相互之间的战略平衡,推动了社会的向前发展。长城的修筑时间可追溯到很久以前,基本的说法即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止于明朝末期,时间跨度2700多年。期间有20多个诸侯国、历史时期及封建王朝相继修筑长城。榆林在古代位居边关要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榆林是全国地级市中长城最多的地区,达到 1700 公里,是长城保存较好的地区之一,也是整个长城线上最精华的地段之一。如果把长城比作一条巨龙,那么山海关是龙头,嘉峪关是龙尾,榆林镇北台地段长城就是龙的心脏。
编辑《榆林长城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长城,了解认识长城精神,了解认识长城文化,保护好长城,发扬好长城精神,传承好长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积极的贡献!

图片

《陕西餐饮》:为什么说拍摄大型人文纪录片《榆林长城纪事》,是在废墟中寻找历史?


图片


李春元(榆林市民间文化学者联合会名誉会长、榆林市政协特约文史员):2019年6月,由榆林市文旅局策划,榆林传媒中心制作的50集大型人文纪录片《榆林长城纪事》正式启动,我受邀担任历史顾问。长城遗址及史料缺失,给拍摄带来极大的挑战;有些地段损毁严重或遭人为破坏,拍摄时只能从残存的遗迹中寻求真相。因此说,是在废墟中寻找历史。
历时一年多、行程过万里的《榆林长城纪事》,无论从拍摄长度,还是从质量上要求,50集的规模在榆林电视台建台30年来是前所未有的。这是榆林传媒中心的力作,为热爱长城、关注长城的人们提供了视觉盛宴。我们“感受长城过往,聆听祖先声音”“在废墟中寻找历史”“与历史打了个照面”;我们“触摸长城”“约会长城,守护初心”;我们“为长城立传”,讲述“我的长城文化之旅”,“采访背后的故事”。能够与年轻人一起走过,能够再现长城文化亮点,印证榆林城的前世今生,我深感欣慰。

图片
《陕西餐饮》:继承文化济世家风,历时43年完成了《清代榆林府职官录》。您最大的收获应该是“填补了史学空白、为家族赢得了荣光”吧?


图片


郭新英(榆阳区古城更新改造特邀顾问):是的。《清代榆林府职官录》从1977年至今,历经43年,非常高兴我终于完成了。几十年来,许多本地著名文史专家和学者,给予我很大的支持。
从开始编撰《清代榆林府职官录》到出版,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经年累月往返京城、穿梭百家、翻阅清代会典、实录、东华录等,查找一切可以找到的资料,并在北京、西安、榆林等地图书馆,通过图书、档案、方志、族谱、家乘、文集、笔记、碑刻、拓片等相关资料,从退休前的业余爱好,到退休后的全力以赴,才得以完成。书中提供的几千古人姓名,虽然只有一句话或几个字,但都是我日日夜夜在浩繁的资料堆中,经反复考证后得出的。既有着无可估量的史学价值,又对他们后裔寻根问祖起到线索作用。
中国清史专家阎崇年在序中称赞道:“这种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意志,值得称赞,值得学习。新英先生的大作,其纂著和出版,价值大,困难多。新英先生辟蹊径、花气力、历时久、集珠玑的编撰过程,困难之多难以想象。他对榆林古城百余条巷、千余座院落的现存门匾、牌坊及遗存的碑文仔细查阅,千里跋涉、查古鉴今;他继承文化济世家风,不计辛苦,不计报酬,为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凝心血,着新作。故本书的出版,填补一项史学空白。他的勤奋学习、正直品格、顽强毅力和日新精神,值得学习、需要弘扬。”

图片

《陕西餐饮》:作为榆阳区政协文史委主编,请您谈谈堪称大百科全书的《榆阳文史》在存史资政、传史启智方面的作用?


图片

马永生(榆阳区政协文史委主编、榆林小曲研究会顾问):盛世修典,文脉绵延。榆阳区政协组织文史专家在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中,深入挖掘搜集整理最具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料,结集出版大型地方文化从书《榆阳文库》《榆阳文史》,上可溯千年文化渊源,下可启万代文化传承,补史之缺,详史之略,存史资政,传史启智,是一项保存历史资料、繁荣地方文化的大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

《榆阳文史》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榆阳文史》每年上下两册。文史资料的收集、编辑、出版是政协重要的一项工作,是一项以史为鉴、鉴往知来、服务当今的事业。充分利用政协文史资料独特的视角,独特的资源和优势,充分发挥文史资料记载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特殊作用。


图片

政协要求我们文史工作者始终坚持“三亲”“三关”,要求撰稿人必须坚持亲历、亲见、亲闻的原则,把好政治关、史实关、文字关,对书稿内容、史料价值、文学质量都要全面把关。始终坚持存真求实,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和踏实细致的工作作风,应对史料反复推敲、比较分析、去伪存真、大胆直书,力求使每一篇史料都能够准确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体现应有的价值。
《榆阳文库》15卷16册,近千万字,内容涵盖榆阳地理地貌、建制沿革、古迹遗存、古今人物、风民俗、文化艺术、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堪称榆阳大百科全书,具有较高的史料和研究价值。
时任中共榆阳区委书记苗丰在序中写道:“发展榆阳文化事业,打造全区人民的精神家园,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时代课题和历史使命。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事业,必须从传承传统历史文化做起。传承榆阳历史传统文化,需要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区政协主动承担《榆阳文库》收集编纂工作,所有参与人员都把其看作是一份责任、一份荣誉,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去工作,无疑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这部千万言的《榆阳文库》涵盖的内容,虽然只是榆阳传统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但却以其对榆阳历史文化全方位、多侧面的展示,既给我们传承和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也给榆阳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在榆阳文化事业发展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任榆阳区政协主席雷亚雄在《榆阳文史——榆阳古寺庙文化专辑》序中写道:“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民族的兴旺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寺庙是唤醒乡愁记忆的符号,是凝聚精神力量的源泉,是延续传统文化的血液。编辑此书,旨在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榆阳优秀的传统文化,挖掘古寺庙文化的深厚资源,展示古寺庙文化魅力,使其更好地发挥积极的社会功能,打造榆阳古寺庙文化旅游名片,服务榆阳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图片

《陕西餐饮》:以史家求实之精神,以无韵之离骚笔法,成就的《明朝榆林总兵》,被誉为地方军事人物大典、中国军事史料的填充,您是如何做到的?


图片


李春元(榆林市民间文化学者联合会名誉会长、榆林市政协特约文史员):从1987年到2006年,我用了近20年时间,查阅了《明史》中有关资料,走访了总兵后人,查看了碑石、墓志铭,在国家图书馆、各地地方志查实了大量文史资料,据考证,明朝276年,加上南明18年,在近300年时间里,曾任过榆林和其他边镇总兵的榆林籍人士就有240多位。我将其中180多位总兵的身世、事迹和逸闻整理出来,以年号为经,以总兵为纬,融入榆林地域、历史、人文内容,编辑出版了《明朝榆林总兵》。
宁夏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博士生导师,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陈育宁,以“军事要塞武将渊薮”为题在序中归纳书稿的三大特点:“一是写法上,既有以史料为基础的论述考证,又有央视百家讲坛通俗风格,把史实融进情节和作者的体验中,让读者走进真实的历史;二是占有资料特别丰富,涉及面很广,从展现背景到叙述重点,从正史文献到口碑野史,相互印证,增加了可信度;三是语言朴实,叙述流畅,特别是在一些情节描述上不乏生动之笔,增强了可读性。”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震中,以“骆驼城的人马,曾经的明军王牌”为题在序中写道:“为了这部书的写作,李春元先生在资料的掌握与使用上是空前的,令人佩服。书中用流畅、生动的笔法写出许多鲜为人知的、精彩的历史细节,如书中写到的'骆驼城的人马’,很值得一提。为该书作序,不只是在向读者推荐这一内容丰富、通俗流畅的佳作,更要赞扬那种求真求实、穷尽史料的高尚精神。”
榆林市文联主席,榆林市作家协会主席,榆林学院副院长龙云以榆林尚武之风的破译者为题在序中称赞道:“为完成书稿,春元先生几乎跑遍了延绥镇所有的固防之地。他以史家求实之精神,又以无韵之离骚的笔法,成就了这部地方军事人物大典,为中国军事史料的填充,为中国军事职官的补缺,为陕北文化边塞基因的建立,为地方史志的拾遗补阙,功莫大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关公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胡小伟,以榆林武将溯源为题,在序中感慨:“如果有更多像春元这样热心地方文献传说的贤士,少些凿空漫议的虚论,文史学界当会是另一番景象。希望有更多像这样有志于地方史料发掘、研究的贤士出现,才能为煌煌明史研究作出更多贡献。”

图片
《陕西餐饮》:从开始研究榆阳历史文化,到“鼓楼论坛”的发起者、组织者和推动者,为什么要呼吁人们积极参与古城文化保护与建设?


图片

薛鹏程(榆林市决策咨询委员、榆林市收藏文化研究会会长):过去的榆林,四周都是沙漠,交通不便、相对闭塞,榆林历史文化常常被忽视,被忽视的还有老城中的四合院。
榆林四合院是明清以来榆林民居的主要样式,是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组织肌理和物质载体,是珍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研究价值和使用价值。因喜爱收藏奇石,我被推举为榆林市收藏文化研究会会长。研究会以“倡导收藏与历史文化相结合,深入探究榆林历史文化”为宗旨,出于对古城的热爱,我们发起成立了“鼓楼论坛”,呼吁政府及有识之士加强古城保护。
为此,拟定了十项专题,作为定期研讨的方向。目前组织过的几次活动,收效其好。“鼓楼论坛”微信群,现已成为大家交流沟通的载体。每次论坛,都会邀请社会各界关注榆林古城明清四合院保护恢复的专家、学者以及热衷于明清四合院保护恢复的藏友、市民,共同商讨古城明清四合院的保护与恢复事宜。
与会人员呼吁,政府应尽快组织专门的规划、调查机构,对古城历史及现存的古街巷、古民居、古建筑原貌与现状进行详细调查与研究,建立系统资料档案,并对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实施分类挂牌保护。希望古四合院、古商铺等拥有者爱护和珍惜历史文化建筑,在维护与修缮时,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尽最大努力保存珍贵的基本文化元素,呼吁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古城文化保护与建设。
保护好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使它们在社会发展时,仍能保持其历史个性及风貌,并富有创造性地留传给后代,是当代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图片
《陕西餐饮》:在介绍宣传九边重镇榆阳古城方面,《图说榆林城》有哪些突破?
王刚(榆林市民间文化学者联合会会长、《图说榆林城》撰稿人):书中手工绘制了大量珍贵的古城复原图,详尽讲述了榆林发展历史,就是希望对'榆阳三拓’重新认识,并让大量文史资料自己说话。因此,本书的最大亮点,在于改变了一般意义上采用照片与素描对事物进行说明的方法,采用工程CAD的绘图方式,让专业级“图纸’成为书中最大的看点。以“图说”形式,对榆林古城进行形象直观的诠释,从而让很多无法重新面世的珍贵史料以及很难解说的坐标和布局,有了更加直白、精准的表现。这种科学新颖的表现手法,在历史文化的传播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同时为榆林老城正在和即将进行的改造提升,提供修旧如旧的可靠依据。一部书融入一座城,一部书让建筑与文化历史有机结合,让古城变迁史更加的清晰可见。如此,《图说榆林城》更显得难能可贵。

图片

《陕西餐饮》:在挖掘古城文化内涵、寻找榆林精神力量时,如何打造气质、找准定位、讲好故事?

《榆林古城四合院》序中,引用了时任榆林市政协委员刘亚莲以“挖掘古城文化内涵,寻找榆林精神力量”为题在榆林市政协常委会上的发言:对于旅游,景观是载体,文化才是支撑旅游最长久也是最坚实的根基和保障。文化是魂,没有文化的旅游,无疑是魂不附体。怎样才能做到有东西可看,有故事可听,这就要求我们把景观和文化有机地渗透和融合在一起,给旅游赋予更长久的生命力。
先要打造气质。一个城市的魅力,主要看它的气质。重塑古城形象,大到城墙的恢复,小到胡同四合院的门牌及酒肆茶楼、商铺票号的标识等,尽可能地突出传统文化元素,让古城保持原有的厚重生命力。榆林古城的气质在某种程度上源于它的孤岛文化,榆林文化以城墙为界,城外是以镇北台和红石峡为背景的大漠边塞文化,城内是以六楼及四合院为内容的高雅贵族文化,墙里墙外两重天。
其次找准定位。一个城市的气质是前提,定位才是灵魂。当年金戈铁马、烽火连天、驼铃声声的榆林发展为今天的塞上名城,它是一座融合了蒙汉文化的边关军事重镇,这在全国甚至也可以说是全世界的唯一。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突出边塞文化。
关键还要讲好故事。讲好故事,不仅能留住记忆,更能创造奇迹。明清时期,城中字号林立,七十二行俱全;发达的经济带动了建筑业的兴盛,榆林古城建筑恢宏大气,独具一格。除南塔北台六楼骑街之外,据府志记载,从明清直至20世纪80年代,榆林城区尚有四合院千余座。
现在城内仅存四合院700有余,其具备基本规模的不足百余座,保存较完整的不足10座,可以改造的不足40座。城内有大大小小的胡同巷道95条,大都以历史人物、官衔学府、寺庙楼堂、地理方位、标志建筑等命名。
还要有品牌带动。除了有东西可看,有故事可听之外,让人记住一座城的最好方法,莫过于他带回去的商品。一个地方的品牌商品,可以极大地丰富这个地方的旅游价值,提高旅游品位,增加旅游收入。

图片
《陕西餐饮》:《陕北古代边塞诗词》的出版发行,对弘扬陕北文化,营建“书香榆林”将起到哪些有益的作用?

图片

霍世春(原《榆林市志》主编、榆林市史志专家库地方志编纂和史志研究专家):陕北是中国古代产生边塞诗词歌谣的渊薮之地,陕北古代边塞诗词是中国古代诗苑中一丛群芳灿烂的奇葩,足资我们鉴赏、传承、弘扬。神妙而精彩的诗作,不仅使我们得到文学艺术上的享受,而且使我们从中得到更多的历史信息和启迪。陕北古代边塞诗词歌谣是陕北边塞人文历史的一部字典。
时任中共榆林市委书记李金柱在序言中说:“《陕北古代边塞诗词》的出版发行,对我们了解、研究陕北历史人文,读懂陕北提供了很好的读本。对当前弘扬陕北文化、营建'书香榆林’、提高广大干部群众文化素养方面,将起到有益的作用。多年来,霍世春同志在编撰榆林地方志的同时,在浩如烟海的史籍、诗词集、碑记石刻中,如深山探宝、大海捞针、艰苦备至搜集到有关反映陕北古代边塞战争、政治、民情、民俗、山川自然风光等大量的诗词。2005年起,他选用出自目前最早版本史籍、诗词集和碑刻等第一手资料中所载有关陕北的这些诗词,殚精竭虑、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汇珠成品,选编校注有700余首、作者370余人的《陕北古代边塞诗词》。
“这部诗集纵贯西周至清代,将陕北'历代雄兵坐拥,恒多激禁之章’及广泛传诵干民间的歌谣,予以系统选编校释成书,填补了这个空白。这部诗集对其中一些诗词在后来史籍、诗词集中出现的误收、重收、疏漏等严谨考证,甄辩歧互、删汰繁芜、去伪存真,系统全面梳理,慎重加以校释。使一些诗词的千百年歧互传误之讹,在这部诗集中得到纠正。这部诗集用诗的艺术形式,'让历代古人说话’,从而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真实记录了古代大陕北边塞地域以军旅战和、驻行、民情、民俗、山川自然风光为主要内容。有许多诗词所反映的史实,填补了史籍中的空白。”

图片

《陕西餐饮》:在丰富多彩的历史人文画卷中,《榆阳民俗》是如何承载陕北人民淳朴情感的?


图片

时任榆阳区政协主席纪生荣在《榆阳民俗》序中写道:民俗是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在特定地域环境中,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民情风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一个地方都会因其地城环境和历史发展而形成富有鲜明特点的民间习俗。
民俗内容广泛,包括衣、食、住、行、生产等物质民俗;家庭、村落、民间组织等社会民俗;各种节庆活动的岁时民俗;婚庆、丧养、生长、交往等人生礼仪民俗;宗教信价、道德礼仪等精神民俗等等。《榆阳民俗》是榆阳文史工作者精心奉献的一份文化大餐,是一部较为翔实的记录传统文化的优秀典籍。
榆阳民俗是榆阳人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民间文化,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榆阳民间历史的发展演变过程。民俗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今天社会转型、科技发展的时代,多年来形成的风俗习惯也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悄然变化,许多传统民俗正在被新民俗所替代。为抢救、挖掘、保护和发展地方传统文化,我们组织力量编写了这部《榆阳民俗》,及时记录保存传统民俗,留存历史资料,旨在传承地方文化,让榆阳的传统文化之花更加绚丽多彩。

图片

《陕西餐饮》:影视作品若能激发人们对家乡的真挚情感,若能唤醒游子的乡愁和思绪,必须有深度、接地气,还要有走心的魅力。您是怎么做的?


图片

何志铭(国家二级导演):我的作品之所以被家乡人认可、推崇,不仅仅是因为作品频繁播出,关键是这些有文化意义的作品,能够在榆林群众中产生强烈的冲击,引发出巨大的社会效应,而且这种影响力还在继续发酵中。
1991年,我创作了路遥生前唯一的纪录片《路遥,一个普通劳动者》,荣获陕西省广电社教节目(人物类)一等奖;1993年,导演了三集纪录片《路遥》,并且保留着路遥生前珍贵的影像资料;1995年,导演纪录片《陕北父老》;1997年到2000年导演了电视剧《半个红月亮》模范张民办》《到一斗谷当村长》;2004年,导演了十集大型纪录片《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巡礼一陕北是个好地方》,荣获陕广电电视节目技术质量二等奖;2007年,导演纪录片《暖春》;2012年,导演宣传片《神朔铁路》;2013年,导演纪录片《梦回榆林》:2014年,导演微电影《山川回声》,荣获陕西省最佳摄影奖;2015年,导演微电影《钢铁与诗》,获陕西省影像大赛道德风尚奖;2016年,导演微电影《东方红》先后荣获全国微电影大赛最佳男演员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影片奖、最佳音乐奖、优秀作品奖等,国内十大优秀短片奖,榆林最佳剪辑奖,入围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国际A级大赛)。他导演的微电影《想起我的男人背地里哭》荣获全国微电影大赛最佳影片奖、最佳音乐奖、最佳音效奖、最佳编剧提名奖、最佳摄影奖、特别推荐奖、最佳女演员奖等;2017年,导演纪录片《李鼎铭先生》,是反映陕甘宁边区政府原副主席李鼎铭先生唯一的纪录片,荣获第24届中国纪录片系列片好作品奖。持续不断地推出多部弘扬陕北文化的力作,获奖很多,影响深远。
百年榆中是榆林的文脉,是红色革命的摇篮。《榆中星火》推出,又一次点燃了当代榆林人对榆林文化的热切向往;《国家级榆林非遗》12集大型人文纪录片,在陕西西部电影频道播出。除此之外,还创作了难以计数的地方文旅、各类人物专题片,在各类报纸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有深度的文章,引起极大反响。
最为关键的是,我的影视作品,紧紧围绕着榆林家乡故土。陕西省社科院专家李忠全先生评价说:“何志铭是陕北文化的守望者,影视业界的良心,他为李鼎铭老先生、为陕人争了光!”
所以,宣传榆阳的影视作品,一定要紧扣陕北历史上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让人倍感亲切。更为重要的是,要弘扬中华民族奋发作为的精神,激励后人不忘初心、勇于担当,强力推进,并以此为榆阳文化的主旋律。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榆阳文化,是榆阳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的伟大创造物,是所有榆阳人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不但在中国历史上大放异彩,惠及榆阳的历代子孙,而且传播更加迅速,影响更加广泛。

图片

图片


我们的宗旨

  陕西省餐饮业商会网依靠媒体优势以及出色的技术和服务,将会以优秀的服务质量,完美的客户体验以及高水准的专业服务团队,为企业建立优秀的公司形象、打造卓越广泛的品牌知名度,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优势。


联系方式

18991395284        15332453616

029-84581537

陕西省西安市凤城二路天地时代广场  B座712/713室

我们的业务

  品牌宣传

  杂志编撰

  商务合作




会员登录
登录
其他账号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